
1993年,華納電影公司製作的《Free Willy》,中譯《威鯨闖天關》,在世界各地放映,打破票房紀錄,從此改變主角「威利」的命運。扮演「威利」的黑鯨本名「凱歌」(Keiko),出生於冰島附近大西洋的虎鯨(Orca whale)。黑鯨有親密的母系家族關係(真的是五代同堂)。他們有自己的方言(dialect)與文化活動(cultural practice)。母鯨哺育幼兒長達三、四年,教導如何生存的技能。鯨族(orca pod)由母鯨帶領,一日可游上百里。在冰島沿岸,才兩歲的「凱歌」,正隨著母親學習捕魚時,突然身子被巨網纏住。母親驚慌的尖叫,眼看自己的愛子被人類劫走。經過幾度轉手,商人以一千美元將「凱歌」賣給加拿大的海洋主題樂園(Marineland of Canada Inc.)。
一夜之間變成孤兒
小小年紀的「凱歌」,被迫訓練成表演動物,因為飢餓而無法為自己覓食,不得不服從馴獸師的命令。「凱歌」終年被囚困在狹小單調、充滿氯消毒的人工水池裡。不表演時,大半時間他靜靜的浮在水面。背脊上原來健壯的背鰭(dorsal fin)開始蜷垂,是健康不良的症狀。
1985年,「凱歌」再度被轉售給墨西哥的水族場。因懷念大海,「凱歌」啃嚙池邊的水泥牆及鐵杆試圖逃離,以致牙齒日益磨損,背脊上因細菌感染的皮膚病也逐漸惡化。1992年,華納電影公司拍攝《釋放威利》,選中「凱歌」。電影拍完後,工作人員深為「凱歌」日漸衰退的健康狀況擔憂,決定協助「凱歌」脫離賣藝生涯,重返海洋。消息傳開,世界各地有上百萬的兒童立即熱烈響應,他們在學校發起募款,繪製 T 恤、旗幟,總共募得了十萬元。
啊!終於回到了海裡
從墨西哥到北美的旅程中,UPS 郵運業特別提供專機護送。1996年一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凱歌」被起重機載進專機,機艙內裝置了3000磅的冰磚。通往機場的沿途上有五萬多人來送行。飛機抵達北美境內後,「凱歌」乖乖躺在自己的專車內(是裝有十個大輪子的超級大卡車),一路上有卡拉小姐陪伴,時時為他肌膚塗抹潤滑油以保持皮膚濕度。時值冬季,天空裡飄著寒冽的小雨,沿途有上千的群眾及兒童們,手中熱烈搖著歡迎的小旗子。許多孩童站在雨中,身子冷得打顫,當「凱歌」出現時,大家興奮地跳躍、歡呼。孩子們的呼聲像浪潮一般,在雨中一波又一波的在四處響起,他們快樂的唱著凱歌!凱歌!凱歌……。海灣裡,當起重機將「凱歌」放回海中的那一刻,他背脊上的噴水腔,高高噴出一個大水霧,啊!終於回到了海裡。
「凱歌」首先被安排在奧勒岡州的「鯨豚援救及復健中心」。復健場設於海灣,每天可直接抽海水進來。巨型水場特別設計峽谷、曲道,好讓「凱歌」探個究竟;內有天然礁岩,供他摩擦肌膚,電動水浪調節來幫助適應海洋變化的環境。1998年,「凱歌」由北美飛回故鄉冰島,歷經四年的復健,終於在 2002年,回到闊別了26年的大海。不幸才一年多,凱歌在挪威附近的海中,因急性肺炎而病逝,享年27歲。
生性好奇、活潑、喜愛歌唱
在湮遠的年代,鯨類(註 1)原是棲居陸地的哺乳類動物印多霍斯(indohyus),外形類似土狼(hyena)。在4800萬至5000萬年前逐漸演化成海洋動物。鯨類原有四肢手足,為了適應海洋環境,在演化中手和腳便逐漸退化消失。鯨類的大腦結構顯示高度複雜的思考能力,包括分析、綜合、推理、判斷、計劃(在某方面甚至超越人類)。
其家族部落的互動類似早期的人類社會。鯨類仍然保持其原先的游牧方式,每年秋天,舉家自大西洋南遷至太平洋。他們生性好奇、活潑、自適、喜歡唱歌。鯨類的族群社會充滿了親愛的情誼,共同保護、照顧幼兒,終生廝守在一起。
黑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具有一種特殊的「聲納」感官(sonar)──即是「回聲定位」(echolocation)功能,是鯨豚特有的海中測聲能力及語言溝通方式,即使彼此相隔數海浬,仍可以認出對方通用的方言。他們依據自己發出的音響、聲波在遇到外界物體阻力反折的回聲波中,來判斷外物的形狀、結構、大小、地點、速度、動向等等,並在鯨腦中轉譯為形象資料。海洋世界昏暗無光,即使有視覺,還是得藉著聲納功能準確辨認。聲波的傳達在海裡比陸地清楚,可以傳至150英哩以外。兩百年前,巨鯨社會擁有的溝通網,範圍遠達15000英哩以外。自工業革命以來,引擎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截斷了其他動物的活動範圍。愈來愈多在海上往返的商船及超級遊輪所造成的干擾,阻礙了鯨類的遠洋溝通網。
以歌唱傳述家族歷史
巨鯨喜愛唱歌,不同的季節所唱的歌亦不相同。每一首歌有特定的主題(theme)及音節(syllables),一首歌往往長達半小時,類似語言溝通。天文物理學家、《 大宇宙 》(The Cosmos)的作者卡爾.賽根(Carl Sagan),在試解巨鯨歌中的密碼時,突然領悟到他們的歌曲不也類似史詩(epic poem),有如古代荷馬的《奧德賽》(The Odyssey)(註 2)。根據兩者的比較,賽根認為,若以測量大腦收入的資訊單位(number of bits of information)來判斷詩歌的內容,兩者單位總數(荷馬史詩與鯨類的歌)同為106。賽根認為鯨們在唱歌時,同樣是以口述的方式,將其家族的遠古歷史、游牧經歷,文化的傳遞,藉著歌詞表達,代代相傳。更奇妙的是,當冬天來時,鯨群們原來在大西洋裡傳唱的歌因為遷移而中止,待至下一季,當他們回來故居時,可以依據特定音節的上下連貫性準確記得,將去年還沒唱完的歌曲接續吟唱。

「海洋世界」終止黑鯨表演
在聖地牙哥的「海洋世界」遊樂場(SeaWorld),其中最賣座的正是黑鯨的節目。在訓練海洋動物作「馬戲表演」過程中,主要以「禁食」來強迫他們學習特技。水池無異於囚牢,單調而缺乏變化,更無自然的實質(Substance)、生態細節(Texture)與活動空間(space)。在「海洋世界」(SeaWorld)展演的鯨豚都患上了憂鬱症,每天必須服藥治療。近年來,由於民眾動保意識的普及,展演海洋動物的議題已經引起廣大群眾的關切。
2013年上演的記錄片《黑鯨》(Blackfish),是繼《釋放威利》之後,第二波關於不人道的圈養鯨豚的電影。影片通過與黑鯨「提力肯」(Tilikum)訓練師們的訪談來揭發「海洋世界」廣告噱頭背後的真面目(請看 YouTube《Tilikum's Story ─ A Tale of Kidnap and Exploitation》)。1983年,才兩歲的「提力肯」在冰島的海上,正在與家族航游時被商人捕走,訓練成馬戲動物。失去了家族的溫馨與安全感,「提力肯」長年心情壓抑,忍無可忍,導致攻擊性的行為,造成先後三位訓練師喪命的事件(在大海中,黑鯨對人類是不具危險性)。
2012年,名作家大衛.克爾比(David Kirby)出版《海洋世界裡的命案》(Death at SeaWorld, Shamu and the Dark Side of Killer Whales in Captivity),書中追溯該公司從早期捕捉幼鯨及小規模水族場的經營,發展到今日的龐大規模。克爾比指證,海洋世界根本就是馬戲團,簡直是鯨豚牢獄(a whale jail),將動物當作搖錢樹。書中針對「提力肯」在2010年殺死訓練師的命案,來分析被囚動物由於身心上的折磨,必然導致危險性的行為。「提力肯」不但被迫要常年表演,還得被當作人工授精的工具(as a sperm bank)。這些被人工繁殖出來的黑鯨(總共已有二十一位)從未接觸過大海,豈不是註定了一輩子的囚牢生涯?最後,在2017年1月,「提力肯」因肺炎逝世,才不過36 歲。
《黑鯨》的確掀起了一股抵制「海洋世界」的震撼浪潮(shock waves),其影響力幾乎可以與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相比。分佈於加州、德州及佛羅里達州的「海洋世界」,在這兩年來不斷遭到保育人士及廣大群眾的抗議,迫使「海洋世界」於2015年正式宣佈終止黑鯨表演,繼而在2016年3月決定終止黑鯨繁殖(註 3)。按目前的國際趨勢,展演海洋動物的企業正在走下坡,就如動物馬戲一樣,早已在世界各地式微。
擁有千頃波濤的自由
當我在南太平洋的大海裡,靜坐在小船上,聽著從海裡傳聲器傳來遙遠鯨群的歌唱時,心中被那來自無邊無際,震盪靈魂的悠揚歌聲,深深感動著。那歌聲是從生命最底層發出來的歡悅,因為,他們的「自由」,有著千頃波濤的氣勢,可以將大海擁在自己的懷裡。
娛樂必須來自傷害生命嗎?天上的宇宙星辰正在無限地擴大,那麼地上人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呢(註 4)?
註 1:文中避免用鯨魚,改用「鯨類」,因為他們不是魚類,而是哺乳類動物。另,將「一隻」 改為「一位」來肯定非人動物(non-human animals)亦具有「人格性」(personhood)。
註2:I.Carl Sagan, Whalesong, 2011, https://youtu.be/qKEmj7W_b1c II.Carl Sagan, Cosmos-The Silence of the Whales,
posted by Ross Pomeroy, Real Clear Science, July 16, 2013
註 3:Sea World to End Controversial Orca Shows and Breeding, Brain Clark Howard, National Geographic, 3-17-2016
註 4:德國啟蒙大哲康德名言:「天上的星辰,心中的道德法則」(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以此來比喻道德的普遍原則。
參考資料:
1. Joan McIntyre, Mind in the Waters, A Book to Celebr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Whales and Dolphins.
Published b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5
2. The Free Willy Story: Keiko's Journey Home 紀錄片 https://youtu.be/p6Ipm4zKo2E
3.《黑鯨》Blackfish, 2013 紀錄片片段:https://youtu.be/d_oLOePrjKo
4. Marc Bekoff, Beneath the Surface: SeaWorld Insider Goes Beyond Blackfish.
Huffington Post, March 26, 2015
5. SeaWorld of Hurt: Over 30 Years and Three Deaths, Tilikum's tragic Story. www.seaworldofhurt.com
6. The 12 Worst Things to Happen to SeaWorld Since the Release of Blackfish. One Green Planet, May 13,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