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動物 /摒棄猴子試驗:使用突破性的人體模擬工具對抗世界上最致命的感染病毒2020.01.16

一篇最新發表在期刊細胞和感染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的文章表明,基於人體模擬工具的研究比在猴子等動物身上進行實驗能更有效的找出對策預防及治療黃病毒感染。該研究由洛桑大學的David Pamies博士(前約翰霍普金斯動物實驗替代中心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Alternatives to Animal Testing)主持,通過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和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疫苗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Vaccines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人員的合作,全面地審查了用來研究致命的蚊媒黃病毒(MBF;如,登革熱(dengue fever)和寨卡病毒(Zika)等,已發現會引發人類神經系統疾病)的模型。

作者說這種病毒的宿主特異性讓在動物身上注射人體病毒上形成了一定的挑戰。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成功的疫苗卻在人體試驗中失敗,導致了使用基因敲除和人源化轉基因老鼠的大量研究。於是,雖然與人類受病毒感染的相關基因被注射到老鼠體內,但這些經過改良的動物仍然是老鼠,而作者意識到了這種方法的缺點:「...有幾個因素會影響老鼠對黃病毒的敏感性,進而影響其結果對人體的適用性。」 舉例來說,被感染的蚊子咬到的老鼠(模擬人被感染的途徑)不會表現出人體被感染時的症狀,同時老鼠的免疫反應能力會根據動物的年齡而變化。此外,實驗無法在別的實驗室被重複驗證—動物實驗中的通病。

Non-Animal Research: Viruses

Pamies博士和他的同事建議"未來對黃病毒研究應該減少對靈長類動物和齧齒類動物模型的依賴,並著重增加在體外和電腦模擬的研究。新技術的出現(比方說誘導多能幹細胞模型,器官型培養和高通量電腦模擬篩選)會更準確預測人類發病機制和提高藥物的療效。我們相信,方法的統一,資料的集中化,再結合不同的手段去達成統一的目標,對我們更好地瞭解黃病毒感染和神經發病機理,且從中獲得臨床解決方案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進一步建議,黃病毒研究應該借鑒其他領域最好的非動物實驗方法的實踐,應用其中的進展,例如腦特異性類器官(brain-specific organoids),多細胞腦球體培養物(multi-cell brain spheroid cultures),血腦屏障模型(blood-brain barrier models)和病毒複製、疾病的傳播和疫苗的開發的電腦模擬數學模型。

這篇題為「研究蚊媒黃病毒的神經發病機理、預防和治療的體外及電腦模擬模型」的評論可以從此處獲得。

 

原文出處:Move over monkeys: combatting the world’s deadliest infections using groundbreaking human-mimetic tools

譯者/黃琦

審訂/Fan Wu (密西根大學生物統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