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著奇蹟般的一生,世界知名的網紅豬Esther,是少數逃過工廠化農場、屠宰場命運的一隻豬,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過完一生,並於上個月(譯註2023年10月)以11歲的高齡平靜離世。作為寵物豬,她的生活在社群媒體上被詳細記錄著,讓數百萬人看見了我們通常稱之為食物的動物的個性,並促使人們以新的視角看待牠們。
Esther的故事始於2012年,當時的她只有5磅重,位於多倫多郊區的房地產經紀人Steve Jenkins領養了她—而這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
當時,動物影片在社群網絡是主流,Jenkins也不免受到豬隻的可愛外表:大眼睛、圓鼻子、以及淺粉色皮膚所影響。所以當一位老友問他是否願意收養一隻小豬時,Jenkins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並且完全沒有和當時的伴侶Derek Walter商量(Jenkins和我說這句話時還笑了一下),就於第二天接回了這隻非同尋常的寵物。
Esther很快就贏得了Derek的喜愛,也很快就成為家庭的另一個成員,和他們的貓和狗一起佔據沙發空間。就像一隻小狗一樣,年幼的Esther充滿了活力。Jenkins表示,她非常聰明,他們幾乎不費力氣的就教會她上廁所和「坐下」,她甚至還會用鼻子打開存放狗零食的櫥櫃。她對人也非常親密,他們晚上看電視時會蜷縮在他們的腿上。
Jenkins說:「她的一切都讓我大為驚訝。」當他得知她可以長到多大時,他也大為震驚。
在Esther被他們收養大約一個半月後的第一次醫療檢查中,一位獸醫告訴他們:「這不是大肚豬或迷你豬;我認為你們手上養的是一頭商業豬。」Jenkins的朋友曾告訴他,Esther可能會長到70磅左右,大約和一隻黃金獵犬一樣大。然而,商業豬可以被培育得更快更大,在幾年內就能達到600磅的體重。

Jenkins和Derek兩人從不知道Esther是從何處來的完整故事,但他們知道她是一隻約克夏豬,是北美最常見的商業豬品種。像她這樣的豬被豬肉工業當作種豬,一生都在混凝土地板上的小籠子中度過,無法轉身。
Jenkins和Derek對於要在他們郊區的家裡養一隻巨大的豬感到擔憂,他們致電給幾家動物庇護所,詢問是否能收養她,但那些庇護所都已額滿。他們不曾考慮將她送去農場以避免最終遭宰殺。因此他們決定留下她,而為了與朋友和家人分享這段特殊的經歷,他們建立了一個Facebook頁面。讓他們驚訝的是,在六個星期內,Esther的粉絲人數從0人激增至5萬人!
「突然間,新聞台打來了電話,有了許多報紙、部落格、以及各種介紹這隻大豬和兩位加拿大男子同住一屋的報導,這一切都變得太瘋狂了」Jenkins說。他們還獲得了一本書的合約。「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太快了。」
他們的社區不開放飼養有蹄類動物作為寵物,因此他們展開了一場募款活動,目的是購買安大略鄉村的土地,這樣他們就可以為Esther和未來被救援的動物開設一個動物庇護所,讓牠們有更多的空間。
在創立Facebook頁面不到一年後,他們在多倫多西南方40英里處開辦了「從此快樂的Esther動物庇護所(Happily Ever Esther Farm Sanctuary)」。這個庇護所現在收容了一大群被救援的動物:28頭豬、19隻雞、5隻山羊、3隻鴨子、3隻羊、2頭牛、2隻貓、1隻兔子、1頭驢子、1匹馬,還有一隻名叫Jerry的孔雀。(Esther從未適應過Jenkins和Derek為她建置的穀倉,而是選擇了和她的爸爸們待在室內。)
Esther最終在Facebook上吸引了超過150萬名粉絲,包括Paris Hilton、Ellen DeGeneres、Greta Thunberg、Jim Parsons和Ricky Gervais等名人。2016年,Jenkins和Derek出版了他們的書:一本兒童書以及一本緊接著出版的非小說書籍。2017年,Esther被診斷患有乳腺癌,但她戰勝了這場疾病。
然而,上個月,由於關節炎的併發症開始影響她的脊椎,Esther的健康急劇惡化,她的爸爸們不得不做出心碎的決定,選擇對她實行安樂死。10月18日晚上,她在親人的陪伴下,於充滿陽光照射的房間(譯註:原文為sunroom)裡離世。
那些Esther教導世人的事情
要讓人們關心農場經濟動物的其中一個困難在於,不同於寵物和野生動物,人們很少接觸到這些農場經濟動物。就豬而言,只有少數幾隻豬曾經引起大規模的同情,而且牠們大部分都是虛構的,像《小猪佩奇》、《夏洛特的網》和《玉子》中的豬。
倡議人士經常針對工廠化養殖農場的大規模作批評,全球每年有922億隻動物在陸地上被飼養,其中大部分被關在位於偏遠地區中沒有窗戶的圈舍裡。牠們從不被命名,我們也不知道牠們的故事。作為作家和倡議人士的Carol J. Adams認為,動物在我們人類與食物的關係中是一種「缺席的角色(absent referent)」:
「每一餐肉的背後都有一種角色的缺席:那就是由肉所取代的死去動物。這個缺席的角色將肉食者與動物、動物與最終產品分隔開來。這個缺席的角色讓我們將『肉』與它曾經是動物的想法分隔開來,將『哞(moo)』、『咕咕咕(cluck)』、『咩咩咩(baa)』與『肉』分離,讓人們不會將肉視為某個曾經活過的生命。」
對許多人而言,Esther填補了那個缺席的位置,這樣的現象始於她的爸爸們:Jenkins和Derek把她帶回家的幾個月後,他們再也無法用和過去相同的眼光看待培根了。

「我一直是動物愛好者,但我會避免問自己或逼自己回答關於為了食用而養殖的動物所受苦受難的艱難問題」Jenkins表示。在收養了Esther之後,他們決定停止食用豬肉,而且他們越深入研究肉類和乳製品的生產,就越覺得自己不應該再使用其他動物產品。最終,他們成為了純素食者(vegan)。
Esther對許多她的粉絲也帶來了同樣的影響,即便Jenkins和Derek很少使用「純素食者(vegan)」這個術語,而是將他們的食譜稱為「被Esther認可的(Esther-approved)」。
Jenkins表示,許多人最初會關注這個頁面就和他最初決定把Esther帶回家的原因一樣:因為她很可愛。但這些粉絲會持續關注是因為上面的貼文既幽默又鼓舞人、並且娛樂性十足:Esther戴假髮、Esther狼吞虎咽地吃蛋糕、Esther和狗一起小睡。粉絲們可能會在雜貨店裡把培根放進購物車,但因為想起她,所以把它放回原位,或者在訂購他們最喜歡的烤肉三明治之後,感到不適。
「這是一個反覆出現的話題」Jenkins說,他不斷收到人們分享這類經歷的訊息。「粉絲們知道她是什麼,知道她來自哪裡。那不再只是豬肉—那是某個生命,是Esther。如此一來,食物就有了一個可以讓人們產生連結的面孔。而那張面孔對他們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
有研究顯示,人們會在某個受影響的個體是他所認識的時候更加關心與此相關的議題,而不是在一群不認識的個體受到影響時去關心議題。看到Esther成為家中的寵物,而不是在工廠化農場成為未來的肉品,使人們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其他被飼養作為食物的動物。

根據Garrett Broad(羅文大學通訊學教授、《Vox》撰稿人)的說法,人們通常將動物分為四個類別:食物、同伴、野生動物和害蟲。動物權利倡議者的工作就是動搖這些類別的分界,將動物從「食物」或「害蟲」移到「伴侶」或「野生動物」的類別。Esther和她的兩位父親為許多人做到了這一點,即便他們是在不經意之間辦到的。
這是許多倡議人士可以學習的對象。反對工廠化農場的許多倡議運動都試圖透過揭露肉品工業的道德淪喪和巨大規模來觸動人們的良知。雖然這種方法當然對某些人有效(也是激發我對此關心的原因),但它忽略了社會變革的兩個簡單卻明顯的真相:大多數人是被故事所感動的,而不是統計數據,有時輕柔的方式比強硬的手段更有效。
儘管許多人引用工廠化農場曝光的真相,以及和朋友的對話作為成為素食者或純素食者的主要動機,但也有許多人表示,與動物的正向互動或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更激發了他們的改變。Esther的粉絲中很少有人真正見過她,但他們之間卻建立了一種產生具體影響力的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
這種正向的激勵法存在限制。首先,照顧被救援的農場動物的動物庇護所經營成本高昂,和龐大的工廠養殖業相比,僅能幫助到極少數的動物。此外,Jenkins告訴我,他擔心Esther的社群媒體帳戶增加了人們對寵物豬的需求。他經常不得不勸阻人們購買寵物豬,並且和人們解釋妥善照顧牠們需要巨大的空間和時間。即使是最小的品種也能長到100磅。 (而且,購買豬是在支持豬的繁殖業者。)
如果能像Jenkins和Derek那樣細心且慎重的對待牠們,動物救援可以成為描繪烏托邦願景的強大力量。正如《Vox》的主編Marina Bolotnikova所寫的,救援「實現了倡議人士希望為農場動物所帶來的最終願景,即擺脫剝削和商品化的命運。」
當然,Esther的一生遠不止是一場具有影響力的社會運動案例。她也是一個擁有自己獨特癖好和偏好的個體,僅僅透過做自己(以及在她疼愛的父親的幫助下),她激勵了世界各地的人們,讓人們相信每一個動物都應該得到做自己的機會。
原文出處
《Can a social media “pigfluencer” turn people off bacon?》VOX,Nov 3, 2023
原文作者/Kenny Torrella
翻譯/楊婷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