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平權 /五種有悲傷哀悼行為的動物2023.10.25

五種有悲傷哀悼行為的動物

或許你認為哀傷是一種極為人類特有的情感,但科學家已經發現許多動物也像人類一樣在哀悼方面表現出許多例子。這一不斷發展的研究領域記錄了動物對死亡展現的各種複雜情感。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和倡議者Jane Goodall眼睁睁地看着一隻年輕的雄性黑猩猩Flint在牠的母親Flo去世四周後死去;這段時間Flint無法進食也無法與其他人相處..

著名生物人類學家和動物悲傷研究者Barbara J. King在 2018 年接受 BBC 採訪時說說:「愛和悲傷並非是人類獨有的感情,動物也能體驗到這些情緒。

早在 1950 年代,科學家就開始記錄動物哀悼過程的證據。動物哀悼屬於「epimeletic behavior」的範疇-----epimeletic behavior是行為遺傳學家 John Paul Scott 在 1958 年的研究中使用的術語,用來描述動物關心其他動物個體的更廣泛的行為類別。例如:靈長類動物學家 Harry Harlow 將恒河猴與母親分開 ,發現牠們在與母親重聚之前都表現出昏昏欲睡、對外界事物無動於衷。同一類型的實驗後來在成年猴子及其同伴身上進行,都引發了類似的結果。

John Paul Scott的恆河猴實驗*1

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動物在失去家人時,也可能會像人類一樣深感悲痛。科學家們的觀察,讓我們對動物在情感層面上的相互關係有更多的了解。英國Exeter大學任教的動物行為科學家Paul Rose說:「我並不認為所有物種都需要『聰明』才能經歷悲傷,只要動物有能力感受到自己社群中有重要成員的離去,牠們就可能會感到悲傷。」

研究發現,許多較小的生物也會表現出悲傷的行為。例如,生物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Marc Bekoff親眼目睹了一隻喜鵲被車撞死後喜鵲的「喚醒」 過程。一旦確定死亡,喜鵲就會啄食屍體,並在屍體旁邊鋪上松針和樹枝,甚至在屍體周圍站立一段時間。

貝考夫還目睹了一隻紅狐在其伴侶被美洲獅殺死時,用泥土和樹枝埋葬牠的情景。在為《Yes!》雜誌撰寫文章描述他的觀察後,貝考夫表示,他“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發來的電子郵件,他們也看到了各種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相似行為。”

雖然我們不能斷言動物的感受以及以與人類經歷事物的方式相同的術語來定義牠,但這項研究為這五種哺乳動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難以置信的深刻見解:

•1.狒狒

2006 年在Botswana那進行的一項對狒狒的研究發現,狒狒群體中有個體發生死亡時,狒狒的壓力荷爾蒙會增加。相反,當牠們與其他狒狒建立友好接觸並加強社會聯繫時,狒狒的的壓力荷爾蒙水平會降低。

狒狒也是許多靈長類動物會在自己的孩子死後繼續攜帶和照顧牠們的一種。2020 年對Namibia 的非洲狒狒進行的一項研究將這種死亡反應歸因於「悲傷管理假說」(grief-management hypothesis,攜帶嬰兒有助於牠們應對情緒)和「社會紐帶假說」(social-bonds hypothesis,由於兩者之間建立了密切的紐帶而攜帶)的結合。2022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烏干達 Budongo 森林中的黑猩猩在嬰兒死亡時也表現出類似的反應

根據在日本京都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 James R. Anderson 的說法:這些動物不太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死了。Anderson表示有些研究人員提出,在許多情況下,這種行為可能是幫助母親應對失去後代的機制,母親抱著嬰兒的時間長短取決於許多如環境條件等因素。

•2.鯨魚

今年夏天,西班牙Biscay海灣的一個旅行團觀察到一隻柯氏喙鯨可能出現哀悼行為,這是動物表現出可能悲傷行為的最新例子之一。在那裡,人們看到一隻母親將她死去的幼崽推到水面上,這種行為稱為「展示性攜帶」(display carrying)。研究人員曾在其他鯨類動物身上看到過這種行為,但沒有在喙鯨身上看到過。喙鯨通常很隱蔽,很少被看到。她消瘦的狀況意味著推動幼崽對她來說需要付出巨大的體力成本,而在她被觀察到的兩天裡,她都沒有進食。

柯氏喙鯨母鯨將死去的幼崽推到水面上/Image courtesy of Gorka Ocio/verballenas.com

•3.海豚

各種海豚也被觀察到為失去族群中的一員而有哀悼的行為。2012年12月,在紅海Hurghada海岸附近,研究人員觀察到一隻成年印度太平洋寬吻海豚推著一隻較小的海豚的腐爛屍體。當生物學家用繩子拴住屍體並將其拖到岸邊掩埋時,這條成年海豚繼續跟在後面,一直觸碰著屍體,直到屍體到達淺水區。甚至在屍體離開水面後,海豚還留在那兒。研究人員後來證實,死亡的海豚是一隻幼年海豚,可能是牠的幼崽。而里氏海豚、飛旋海豚和短肢領航鯨(一種海豚)也被觀察到類似的哀悼行為。

•4.大象

科學家記錄了許多大象哀悼的場景。野生動物紀錄片攝制組多次拍攝到大象哀悼的瞬間,包括大象隨身攜帶已故象群成員的象牙。

大象甚至會來看其他象群中牠們不認識的成員的遺體。2003 年 10 月 11 日,一頭名叫Eleanor 的大象在肯尼亞死亡,死後有其他五群大象前來探望、探究和嗅聞,其中一些大象與Eleanor沒有血緣關系,也不認識牠。觀察牠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是一種對死亡的「普遍反應」(generalized response),比血緣或交配關系更重要。

被紀錄到的大象哀悼儀式影片

•5.長頸鹿

2012 年,動物學家在贊比亞觀察到長頸鹿輕舔與輕撫一頭死去的幼崽,並在旁邊守候。這樣的行為是有史以來的第三次被觀察到。和非洲象一樣,這兩種動物的妊娠期都很長,因此牠們花在後代成長上的時間是一項巨大的投資和體力勞動,這一點與人類很相似。

非洲象的孕期長達 22 個月,比任何哺乳動物的孕期都長,而長頸鹿的孕期大約為 15 個月。科學家Paul Rose也認為,漫長的妊娠期可能與父母悲傷的時間長短有關。他說:「對幼崽的發育來說,依附至關重要,因此這樣的物種更有可能產生失落感。」

是悲傷還是其他?

並非所有研究人員都相信動物會像人類那樣悲傷。例如James Anderson認為:「對喪親的悲傷和哀悼需要對死亡的意義有所了解,而我懷疑大多數動物都沒有這種了解。」

Paul Rose則是認為,理解動物是否會悲傷的關鍵是觀察同一物種在死亡時的不同反應。他表示:「鑑於許多物種在失去家人或立即的社交群體成員時會表現出痛苦的跡象,悲傷的概念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普遍。」

找到確鑿的證據將永遠是一個挑戰,部分原因是難以以有效和客觀的方式測試關於動物內心生活的假設。對他來說,專門研究特定物種的生物學家(即下一代 Jane Goodall 的開創性工作)可能是真正了解跨物種悲傷的關鍵。這些特定的科學家使用動物福利方法來測量某些類型的肢體語言的重複出現,以評估牠們的情緒或情緒反應。

毫無疑問,動物擁有我們不太了解的感官,這也增加了人們對牠們對死亡的反應的疑問。牠們能聞到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氣味,能進行遠距離交流,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東西,能聽到我們聽不到的聲音,還能僅憑感官進行遠距離遷移。

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動物的能力,我們的無知幾乎肯定超過了我們的知識。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動物有社會關系,這些關系會影響牠們。我們應該牢記這一點--當人類的活動導致動物死亡時,很可能動物會有伴侶或家庭成員因此而悲傷。

原文作者/Jennifer Sizeland 

原文出處/5 Animals Who Grieve Just Like Humans

延伸閱讀
1.John Paul Scott的恆河猴實
(譯者:該實驗非常有倫理爭議性,可參考汎科學的這篇文章

圖片來源
柯氏喙鯨母鯨將死去的幼崽推到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