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註 ]下文翻譯自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High-risk trade in wildlife meat threatens ecosystems and risks exposure to zoonotic diseases》一文,文中談到東南亞柬埔寨、寮國及越南境內的保護區有成千上萬因野味市場而設的陷阱正在危害動物,同時也會引發相關的傳染疾病的種類與捕獸陷阱如何增加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野生動物肉類的高風險貿易威脅生態系統,並增加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2020年7月10日訊-一篇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簡稱WWF)的新聞報導警告,陷阱危機正使東南亞的野生動物驟減,並增加人畜共通傳染病對人類傳播的風險,該報導首次估計該地區幾個國家保護區內陷阱的數量。
根據《陷阱的沉默:東南亞的陷阱危機》( Silence Of The Snares: Southeast Asia's Snaring Crisis )這份報告(編註:報告可由文末本文出處下載),估計在柬埔寨、寮國及越南境內的保護區,約有一千兩百三十萬個的陷阱正威脅野生動物,而這些國家正是區域陷阱危機的中心。

這些簡陋的陷阱通常是用電線或電纜線做成,增加了人類與野生動物間的緊密接觸及人畜共通傳染病散佈的可能性,事實上,研究人員指出許多陷阱的目標動物,包括野豬、果子狸和穿山甲,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播的高風險動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老虎生存計畫主任史都華·柴普曼(Stuart Chapman)表示,“從老虎和大象到穿山甲及果子狸,陷阱無差別的殺害及殘害,正滅絕此地區的野生動物並掏空整個森林,除非東南亞各國政府緊急處理陷阱危機,否則這些物種沒有機會存活。”
「陷阱是該地區對老虎最大的威脅,也是導致老虎在柬埔寨、寮國和越南被推測已經滅絕的主因,如果再不採取強力行動,陷阱造成的生態滅絕浪潮可能會蔓延至整個亞洲。」
野生動物肉通常被視為珍饈, 都市地區對其大量需求使得陷阱影響該地區超過700種陸生哺乳類動物,包括該地區一些最受到威脅的物種,像是亞洲象、老虎、中南大羚和爪哇野牛,陷阱無差別地殺害及殘害動物,有時候動物在受傷死亡前被折磨好幾天或好幾週,極少數情況下動物可以逃脫,但通常之後仍會因傷勢或感染而死亡。

東南亞現存最重要的老虎棲地之一,馬來西亞的柏隆-天猛莪森林保護區(Belum-Temengor),2009-2018年間,老虎的數量下降了50%,主因就是氾濫的陷阱誘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馬來西亞分會(WWF-Malaysia)的執行董事兼執行長蘇菲亞·林女士(Ms. Sophia Lim)表示,"光是移除陷阱還不夠,東南亞各國政府必須加強國家執法,強化立法以有效遏止陷阱誘捕,並且讓原住民及當地社區成為合作夥伴以阻擋這項威脅。”
我們必須採取緊急行動以應對這項對野生動物、生態系統及公眾健康所造成的威脅,各國政府也必須禁止採購、販售、運輸及食用具有高傳播人畜共通傳染病風險的野生動物,包括作為誘捕主要目標的大多數有蹄類動物和肉食動物,為了使這些措施取得成功,該地區也必須投入更多資源來強化保護區的管理工作。
捕獸陷阱如何增加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獵人處理捕獸陷阱捕獲的動物
(疾病可以透過血液傳播,特別是如果獵人有開放性傷口)
↓
動物通常交由中間人運輸到市場
(或通過多個中間人)
↓
動物活體或屍體與其他動物一起運輸和存放
(增加風險)
↓
由多名工人搬運送到市場/餐廳
↓
屠宰動物
(疾病傳播的風險高峰點)
↓
食用在市場或餐廳購買的動物
越南森林的捕獸陷阱危機

我們推斷,每年有數百萬個捕獸陷阱被設置在大湄公河地區的保護區,估計僅在越南就有 500 萬個。 這些陷阱是由從事合法和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商業偷獵者所設置,以滿足市中心和跨國界的需求。
2019 年,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支援的護林員巡邏了 10% 的保護區,並移除了 15,000 個誘捕陷阱。2011-2019 年,順化和廣南索拉保護區移除了 127,857 個誘捕陷阱。 這裡的陷阱密度為880個陷阱/km2,是該地區最高的。
人畜共通傳染病問題
- 在亞洲市場交易的所有物種中,野豬攜帶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體數量最多,包括豬流感、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等疾病和E型肝炎病毒。
- 白鼻心已被確認為人類 SARS 病例的中間宿主,而果子狸在越南通常被誘捕和養殖以供食用。
- 2003年底,越南爆發禽流感,疫情迅速蔓延到泰國、柬埔寨、印尼、寮國和馬來西亞。
- 老鼠和其他囓齒動物作為越南(尤其是三角洲地區)常見的食物,同時也是漢坦病毒——導致腎綜合徵出血熱(HFRS);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 (LCMV)——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或腦膜腦炎;狂犬病的宿主,而這些病毒全都可以在囓齒動物和人之間直接傳播。
- 58%的人類病原體是源自動物,其中包含 60-73% 的新興傳染病。
- 1940-2004 年間有71%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涉及野生動物宿主
物種衰退
越南,老虎最後一次出現在野外的記錄是在 1997 年。
越南其他受到捕獸陷阱威脅的主要物種有:
- 中南大羚:極度瀕危
- 越南大麂:極度瀕危
- 安南條紋兔:瀕危
- 爪哇野牛:瀕危
- 長頜帶貍:瀕危
在越南,穿山甲或老虎等珍稀野生動物的肉被作為高檔食品出售給富人,而大多數的小型肉食動物和有蹄類動物則被中產階級當作美味佳餚食用。 調查顯示,在越南市區許多人(20-80% 各地區不一)每年至少食用一次野生動物肉類製品。在市中心,野生動物肉類有60% - 80%是在餐廳被食用,在市中心,野生動物肉類作為食品被消費,其中有 60% - 80% 發生在餐館,而最常食用的物種是野豬,佔所有消費量的近 75%。
6 名卡圖族的獵人中有 9 人回應說,他們設置陷阱是為了收入而非食物。
獵人誘捕的動機
在越南安南中部三個保護區周圍的社區約有25%-30% 的村莊進行狩獵(大部分用捕獸陷阱),他們捕獵並非為了食物或生計,而是賺取現金,這是大約 40% 狩獵者的主要收入來源。
越南是保證對於在保護區內使用陷阱誘捕的任何狩獵行為,處以嚴厲最低刑罰的兩個東南亞國家其中之一,然而,被指控犯有誘捕罪的可能性很低,而且越南的陷阱設置數量在東南亞中如果不是最高的,也是名列前茅。
需要採取的行動?
必須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立法以堵住誘捕的法律漏洞,投入人力和財力資源於保護區管理,以增加現場人員,並運用更有效的技術與科技。
必須減少大湄公河流域國家及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對食用野生動物肉類、器官及其他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
必須在買賣場所進行更有效的執法,以遏止引發誘捕危機的需求。原文出處
影響與衝擊...
對於野生動物
除了棲息地的喪失及退化,越來越廣泛使用的捕獸陷阱正在加劇東南亞的動物滅絕危機。捕獸陷阱是對於該地區老虎的主要威脅,也影響了 700 多種陸生哺乳類動物,包含亞洲象、老虎、中南大羚和爪哇野牛。
對於生計
為供給市區市場和消費者對野生動物的需求(通常為食用用途)所致的商業誘捕,是導致現在捕獸陷阱危機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這些在市區消費和食用野生動物的人通常為中產或上流階級而非缺乏糧食的百姓。
對於公共衛生
從經手處理到食用野生動物,捕獸陷阱的使用增加了人類接觸到人畜共通傳染病帶原物種的機率。事實上,許多被誘捕的野生動物,尤其是有蹄類動物和肉食動物,已被確認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播風險最高的哺乳動物群。
...解決方案
- 東南亞各國政府必須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來解決這場危機。
- 加強立法和相關懲處措施。
- 讓當地及原住民的社區參與。
- 培育更多政府及社區單位的護林員,以移除陷阱並遏止誘捕。
- 防止販售可傳播疾病的高風險野生動物。
- 減少對非法野生動物肉類的需求。
原文出處
WWF〈High-risk trade in wildlife meat threatens ecosystems and risks exposure to zoonotic diseases〉
譯者/姚懿珊、Bonnie Chiu 審定/Cheyenne Ts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