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DC統計,每年有數十萬人因狗咬事件就醫,其中兒童、老人以及郵差和快遞員等家庭服務人員是最常見的受害者。這些數據揭示了犬隻咬傷問題的嚴重性,突顯了飼主在管理犬隻行為方面的重要性。
而在台灣,犬咬事件常見於社區或媒體版面,許多人會歸咎是狗狗的問題,但更是飼主應該深切關注的責任。為了預防狗咬傷事件,飼主需要了解導致犬隻咬人的原因,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為何犬咬事件會發生?
狗咬人的原因多種多樣,但通常是對特定情境的反應。
例如,當狗狗處於讓牠感到壓力的環境時,可能會為了自我防衛或保護領地而咬人。狗狗也可能因害怕、受驚或感到威脅而咬人。有時,牠們為了保護幼犬、食物或玩具等認為有價值的事物而咬人。此外,當狗生病或受傷時,因感到不適或疼痛,可能會咬人以希望被獨自留下。
飼主如何避免犬咬事件
作為負責任的飼主,不要衝動購買或領養狗,應根據自身生活方式、環境和家庭成員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犬隻。並定期帶狗接受獸醫檢查,保持健康,並為牠們接種必要的疫苗,特別是狂犬病疫苗,確保狗不會因疼痛或疾病而產生攻擊行為。
社會化和行為訓練是預防狗咬的關鍵。飼主應逐步讓犬隻接觸不同的環境、各類人群和其他動物,減少牠對陌生情境的恐懼。這種經歷能幫助狗在不同情況下保持冷靜。此外,飼主應教導犬隻基本指令,如「坐下」、「停下」、「不行」和「過來」,以便在必要時有效控制牠們的行為。
為狗狗進行絕育手術也是降低攻擊性行為的有效措施。研究顯示,已絕育的犬隻通常表現出較少的攻擊行為,這對降低狗咬風險有積極影響。目前台灣《動物保護法》規定,若無特殊理由(如狗狗健康因素等),飼主須替狗狗絕育喔!
保護他人安全很重要
保護他人安全,特別是家庭成員和訪客,是飼主的基本責任。兒童常是狗咬事件的高風險群體,因為他們往往不理解如何正確與狗互動,可能無意中做出對狗具有威脅性的行為,如拉扯耳朵或尾巴。飼主應教導孩子如何與狗相處,如避免在狗吃東西、睡覺或照顧幼犬時打擾牠們,也不要隨意擁抱或騎坐在狗身上,這些行為可能被狗視為挑釁。
對於來訪的郵差、快遞人員或其他人員,飼主應採取安全預防措施確保他們的安全。例如,將狗放置於單獨房間或圍欄內,門口放置「內有犬隻」等警示標誌。如有可能,提前通知相關人員有狗狗的存在,並提供必要的安全建議,降低狗與外人發生衝突的風險。
飼主也須了解狗狗身體語言
觀察和判斷犬隻的情緒狀態是飼主需要掌握的技能。狗無法通過語言表達情緒,但會用身體語言進行交流。例如,當狗感到焦慮或不安時,可能出現耳朵向後、尾巴夾在腿下、舉爪或身體僵硬等行為。如果狗顯得極度不安,甚至開始露齒咆哮,這是明顯的警告信號,表示牠需要空間和時間冷靜。飼主應尊重這些信號,避免進一步刺激狗。
教導家中孩子與周遭的朋友如何適當與狗互動、了解動物身體語言也是重要的;如果您想了解狗狗身體語言,動平會推出的《看懂狗狗說什麼 | Hi~黑皮我想認識你》線上繪本有相關介紹,可前往閱讀!
不放養、外出上牽繩與適當防護措施也很重要!
遵守法律和規定是每個飼主的責任!無論在公共場所還是自家院子,都應確保犬隻在可控範圍內,如使用牽繩或確保圍欄安全。牽繩不僅能保護他人免於受到驚嚇或攻擊,也是對狗的一種保護,防止牠們因好奇心而遇到危險。
同時也不應放養家中犬隻,除了保護他人外,更是保護狗狗的安全!
如果不幸發生犬咬事件....
當不幸事件發生時,飼主應立即採取行動。如果犬隻咬傷他人,應立即控制並隔離狗狗,幫助受害者清洗傷口,並建議其儘速就醫。飼主應向獸醫與犬隻行為專家尋求建議,找出犬隻攻擊的原因,並制定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的計劃。
犬咬事件主要原因通常源於壓力、恐懼、領地保護、疼痛或過度興奮。作為飼主,預防狗咬事件的核心在於理解犬隻行為,提供正確的訓練和社會化,並確保牠們的生活環境安全健康。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犬隻的幸福,保護周圍人們的安全,建立和諧共處的生活環境。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來源:AVMA(美國獸醫協會) Dog bite pre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