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平權 /人類與肉食動物的差異:人類該吃肉嗎?2024.07.03

人類該吃肉嗎?我們的身體是設計來吃肉的嗎?讓我們檢視相關證據,釐清這個普遍說法的背後真相

許多人自稱是「雜食動物」,代表他們的飲食範圍廣泛,從植物性到動物性的來源都有。

吃肉的人老是說我們有「犬齒」,也有消化肉類的能力,證明大自然是設計我們來吃肉的。可是這樣的說法真的對嗎?從人體生理學上來看,人類真的是天生的雜食動物而不是素食者嗎?人類到底該不該吃肉?

瓦茨拉夫.史密爾(Vaclav Smil)在其《我們該吃肉嗎?現代食肉行為之演變和後果》(Should We Eat Meat?: Evolu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Modern Carnivory)一書中指出:「在傳統社會裡,相較於食用其他類型的食物,人類對食肉發展出更強烈的偏好,相關的禁令更多,因食肉而產生的飲食方法也更多元。現代的西方農業顯然是強烈的肉品導向。從營養的觀點來看,人類的食肉史經歷了幾個階段。早期人類食用富含脂肪的大型草食動物,從中得到飽足;接著在工業化前的數千年歷史中,肉品成為一種尊貴的食物;到後來,富裕國家發展出大規模的工廠化養殖,生產紅肉和禽肉,為人們提供優質的蛋白質。」

然而這些都是行為性的雜食主義或肉食主義,也就是因為文化強化(cultural reinforcement)和習慣而造就的食肉行為,不是真的有這樣的飲食需要。

我們和天生的肉食動物到底像不像?

回答人類到底該不該吃肉的問題時,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比較人類和天生肉食動物(如獅子)及草食動物(如大猩猩)的身體構造。

密爾頓.米爾斯(Milton R Mills)醫師在他的論文〈飲食的比較解剖學〉(The Comparative Anatomy of Eating)當中提到:「從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來看,哺乳動物已經適應了特定飲食的取得和食用。我們研究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化石的時候,往往會從牠們的身體構造特徵來推斷飲食。所以說,我們可以觀察肉食性、草食性和雜食性哺乳動物的解剖和生理特徵,看看對應的是哪一種飲食。」

人類並不是一直都吃肉

T.柯林.坎貝爾(T. Colin Campbell)博士是紐約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教授,也是《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一書的作者。他認為吃肉是人類相對近期才發展出來的飲食現象:「農業誕生於一萬年前左右,當時放牧變得非常方便。人類基本生化機能成形的時間比農業發展還要久上許多(至少數千萬年),這些機能仰賴的是植物性飲食的營養成分。」

現代農業尚未誕生時,人類得去獵捕各種各樣的獵物。不過,美國責任醫學醫師委員會(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的創始人暨主席尼爾.巴奈德(Neal D. Barnard)醫師說,人類缺乏當個好獵人的基本能力。「我們不像貓科、老鷹或其他掠食動物那樣身手矯捷,直到箭頭、斧頭等工具出現,人類才有機會殺死和捕捉獵物。」

人類學家理察.李奇(Richard Leakey)博士對吃肉的看法是:「你不可能徒手撕肉,也不可能徒手撕開獸皮。」

人類缺乏正確配備

除此之外,善待動物組織(PETA)主張我們的牙齒並不適合吃肉。善待動物組織的發言人說:「人的指甲軟而短,犬齒也是小小鈍鈍的。真正的肉食動物全都有利爪和大型犬齒,不需要透過刀叉就可以撕肉。真肉食動物的下頜只能上下移動,方便將肉塊從獵物身上扯下。人類的下頜可以上下左右移動,還有肉食動物沒有的平坦臼齒,所以我們跟草食動物一樣,能用後面的牙齒磨碎蔬果。」

或者像米爾斯醫師所說的:「人類的牙齒除了犬齒外,比較接近其他草食動物的牙齒。有些猿猴的犬齒很長,一般認為是用來展示或防禦的。我們的牙齒很大顆,通常緊靠著排列。門牙扁平,形狀像鏟子,這在替比較軟的物質去皮、切斷和啃咬的時候很好用。犬齒既非鋸齒狀也非圓錐狀,而是呈扁平狀,小小鈍鈍的,功能和門牙類似。小臼齒和大臼齒呈方形,扁平帶有結節,適合處理非粗糙食物,將之壓碎、研磨、擣成泥漿。」

人類始終缺乏當個好獵人的基本能力
人類不該吃肉:我們的身體不是設計來吃肉的

人的唾液成分也說明了人類不該吃肉,人體主要是設計來攝取植物的。唾液中含有可以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唾液澱粉酶,負責分解大部分的澱粉。由於食物已經在口中初步得到分解,因此我們的食道狹窄,適合已被充分咀嚼、變軟的小團塊通過。

除此之外,我們的消化系統並不善於處理肉類,其中一個原因是腸道的長度。肉食動物的腸道短,食物可以快速通過消化系統。

米爾斯醫師說:「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的消化器官有很大的不同。肉食動物的胃是單腔。由於肉比較容易消化,牠們的小腸(負責吸收食物分子的地方)很短,約為身體長度的三到六倍。這些動物平均一週完成一次狩獵,胃的空間一定要大,進食的時候才能快速大口吞嚥,盡可能一次吃下多一點的肉,再利用休息的時候慢慢消化。」

生物學的問題

肉食動物的胃會分泌鹽酸,即使有食物在裡面,胃的酸鹼值也維持在pH 1‒2之間,以加速蛋白質的分解作用,並殺死肉在腐敗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細菌。

相較之下,草食動物吃進的植物種類繁多,內含大量無法消化的纖維,分解上相對困難,因此牠們的腸道要比肉食動物長很多。草食動物的小腸往往非常地長,可以達到身體長度的十倍以上,如此才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吸收營養。

「人類的胃雖然是單腔,但酸性沒那麼強。」米爾斯醫師解釋,「臨床上,人的胃在含有食物的情況下,酸鹼值若低於pH 4‒5就需要注意了。胃腔的作用是混合和儲存,用來將攝入的食物混合、液化,控制它們進入小腸。人類的小腸很長,平均是身體長度的十到十一倍。」

所以人類和其他草食動物一樣,擁有很長很長的腸道,讓身體有更多的時間吸收植物裡的營養和分解植物纖維

人類的消化道是專為植物性飲食而設計的。

我們擁有草食動物「專有」的消化道結構

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還有一個有趣的比較,就是分解生肉中的細菌的能力。這個比較有助於回答「人類到底該不該吃肉」的問題。

善待動物組織主張:「真正的肉食動物大口吞下生肉塊,再靠著很強的胃酸把肉分解,殺死會讓牠們生病或死亡的有害細菌。人類的胃酸要弱得許多,類似於那些會先將蔬果咀嚼過才吞下的動物。我們沒有肉食動物那種胃酸可以殺死肉中的細菌,吃肉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美國農業部表示,肉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因。每年光是在美國,就有超過四千八百萬人食物中毒,至少三千人喪命。正因為如此,肉品必須煮熟讓它好消化,同時殺死細菌。」

米爾斯醫師說:「總而言之,我們看到人類擁有草食動物『專有』的消化道結構。我們在熊和浣熊等雜食動物身上預期且確實看到的綜合性身體結構,在人類身上並沒有表現出來。因此在比較過人和肉食、草食、雜食動物的消化道特徵之後,我們必須做出這個結論,人類的消化道是專為純素飲食而設計的。」

那麼蛋白質從哪裡來?

素食者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的蛋白質從哪裡來?

許多人將無肉飲食和無蛋白飲食畫上等號,事實絕非如此,很多穀物和蔬菜都能提供足以滿足健康需求的這種巨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

雜食動物攝取過量的蛋白質,反而是一個更迫切的問題。根據《救命飲食》作者坎貝爾博士的說法:「在未來的十年內,你一定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動物性蛋白質是所有有毒的營養成分中最毒的一個。」

人類該吃肉嗎?看看與日俱增的疾病風險就知道了

攝取過多蛋白質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如果原本就患有腎疾,蛋白質過量可能導致腎功能惡化――凡此種種皆證明人類需要大量蛋白質才能活得健康是不實的說法。

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utrition & Dietetics)是全美公認的飲食與營養權威,許多年來(自2009年),學會一直抱持肉類並非人類必要飲食的立場,他們表示:「學會的立場是,規畫正確的素食飲食,無論是蔬食或純素飲食,都是非常健康且營養充足的,對於某些疾病甚至可能帶來預防和治療的好處。規畫得好的蔬食飲食適合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包括孕期、哺乳期、嬰兒期、幼年期和成年期,運動員也可以吃。」

善待動物組織說得更明,肉對人類不僅非必要,甚至是不健康的:「野外的肉食動物幾乎沒有心臟病或中風的問題,可是人類如果攝取了肉中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會增加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的資料,心臟病在美國是頭號殺手。假如人類真的應該吃肉,那麼葷食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素食者高32%,又該如何解釋?」

《美國心臟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的編輯威廉.羅伯茲(William C. Roberts)醫師補充說:「人類不是天生的肉食者,即使我們認為我們是,也表現得像是。我們取其性命吃牠們的肉,牠們反過來要我們的命。牠們的肉裡含有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這些都不適合天生的草食者人類食用。」

所以「人類該吃肉嗎」的答案很明顯了。假如有人問你這個問題,讓他來讀讀這篇文章吧!

原文標題與出處: Human v Carnivore: Are humans supposed to eat meat?

作者/Vegan Food & Living
翻譯/丁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