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演動物 /鯨豚展演Q&A2023.12.27

Q. 海豚表演、親親體驗互動等是海洋教育嗎? 這樣的表演活動,是否對動物有傷害?

A. 這不是海洋教育!這樣的表演和互動對鯨豚有不同的傷害!

這為何這不是海洋教育?
這是⼀種以偏概全的誤謬。近年有業者將海豚親親等與遊客互動的商品名稱改為 「海豚⽣態體驗」並收取比⾨票更⾼的費⽤,或將表演內容從⾺戲式的戲謔或炫技,改為融入清除海洋廢棄物或擱淺救援等元素,看似新型的海洋教育,實際仍是物盡其⽤的賺錢,就像無法交代來源的⿊⼼商品換個包裝上市,鯨豚場館從未公開說明池內鯨豚來⾃殘忍的野外獵捕。

這樣的表演和互動為何對鯨豚有不同的傷害?
表演場通常伴隨⾼分⾙⾳響,鯨豚聽覺靈敏會受影響;表演容易有非⾃然的⾏為或姿勢,長期造成⾝⼼負擔,有些鯨豚不願意接受訓練或不願意配合表演⼜是另⼀種狀況。與遊客互動是風險更⾼的活動,對⼈和鯨豚皆是,有⼈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以及鯨豚 擱淺太久、重複動作不耐煩,或咬傷遊客。長期⽽⾔,圈養和表演對鯨豚⾝⼼健康都是長期累積的 壓⼒來源。

Q. 海豚為什麼不應被圈養?如果海是保育類了,那有人圈養不是可以去幫忙地們繁衍、避掉野外的危險進而維持一定的數量嗎?

A. 鯨豚有高度發展的大腦,複雜的情緒和情表現,對痛苦的感知力也相對高,因此別的海洋生物比起,會將其列在動物福利必須優先考慮的名單!

圈養海豚除了動物福利不良外,背後是野外族群消失、個體死亡緊迫等不必要的傷亡。驅趕圍捕野生海豚往往造成大量傷亡,即存活也有記憶心創傷。野生鯨豚的活動範圍一天輕易超過一百公里,深度也經常超過數百公尺,在有日夜潮汐與多樣豐富的海洋境捕魚群或和家族、社群緊密互動,這些日常都是人工環境無法滿足的。生活在人造水池內海豚多難以茁壯生長,平均壽命短,死亡率高於野外。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中所有的鯨豚種類都屬於保育類。圈養的鯨豚雖然有人類提供食物醫療照護,讓人誤以這樣過得比較好。事實上,鯨豚自被捕捉的那一刻起,即面臨與家族分離的痛苦和不安,進入水缸後又承受極大社交環境、生理等等緊迫,常見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問題,也可見到牙齒咬鐵欄杆嚴重磨損,或個體間衝突攻擊;牠們也可呆滯滯不動、表現出厭食和自的行為,甚至因此給予長期使用抗焦慮或鎮定藥物。

圈養的醫療,只是為了維持牠們活著,但水缸裡的生活並無生命品質可言。

人工繁殖衍生另一類問題,是園內繁殖早夭情況普遍,不只是幼體不健康,母體無論人工或自然懷孕都是生理的緊迫。母體因缺在正常社群中學習的機會,以致出現不知如何照顧幼豚。而且長期近親繁殖會造成不良基因被放大表現。

圈養海的展演產業,助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野生海族群圍捕行動,活體動物的價格很高!這些使用鯨豚展演產業需求持續存在,就代表野外鯨豚永遠面臨著被捕捉的危險!

Q. 海豚表演的時候看起來很開心?為什麼不能讓他們表演?

A. 海豚的皮膚和皮下脂肪都較堅硬,他們沒有靈長類一般豐富的表情,嘴角上揚是身體構造型態,無關情緒。從來沒有一隻鯨豚是自願到水池內表演的。遊客當然看不到不願意接受訓練或不願意上場表演的鯨豚。

Q.不能近距離接觸海豚,要怎樣教小孩認識動物愛護海洋?
為什麼要完全禁止商業互動與表演,注重動物福利不就可以了嗎?還是一天表演4場變成表演1場又或是或只有週末表演不行嗎?

A. 教學有各種素材可以運用:書籍、影片、博物館、參加尊重野生鯨豚業者的賞鯨行程等;這些方式與圈養鯨豚相較比起這對鯨豚負面影響少很多。學習不一定要靠接觸活體動物,畢竟沒有人希望恐龍活過來吧!

而完全禁止和減少演出的意義不。鯨豚演出無論腳本如何,在水池表演即是傳遞可以這樣剝削另一種高智慧、高需求、情緒感受豐富的生命,只要花錢就可以抓幾隻聰明的海豚來演戲。

表演物化鯨豚,和海洋教育或生命教育的尊精神完全背道而馳。減少演出場次只能減少鯨豚勞務,些微改善福利狀態。

Q. 現在有哪些國家禁止或限制鯨豚圈養、展演?而這些國家的業者後來怎麼了?

禁止或限制鯨豚圈養或展演的國家
當科學研究證明了人工長期圈養鯨豚,是對動物迫害動物且是不道德的行為後,越來越多國家透過法律禁止或嚴格限制海洋哺乳類動物的圈養展示,如:巴西、玻利維亞、智利、哥斯大黎加、印度、盧森堡、挪威、瑞士、英國、法國與加拿大、美國部份地區等。

近期禁止或限制鯨豚圈養國家業者轉型的例子
a. 加拿大
2019年立法禁止鯨豚繁殖與圈養,例外可續養的情況為:現存圈養者、救傷復健者、申請後獲得許可的科學研究,未來進口、繁殖都違法。法律頒布時加拿大有2處鯨豚館,一為老舊且惡名遠播的Marineland目前仍擁有約50隻白鯨和瓶鼻海豚(今年最寂寞的虎鯨Kiska死於該園),Marineland在2021年賣出5隻白鯨到美國Mystic水族館,Mystic以研究為由申請進口,但是一年內死了2隻。二為Vancouver Aquarium溫哥華水族館,該館曾圈養虎鯨、白鯨和偽虎鯨等,僅存一隻白側海豚在2021被賣到美國的水族館之後(隔年死亡)該館從此沒有鯨豚。溫哥華水族館賣掉海豚繼續營運,雖仍擁有海獺和海獅,但是爭議和負面形象消退。
b.法國
2020年確立禁止鯨豚進口繁殖的法律,現存圈養者必須提出安置計畫,退場緩衝時間海豚有7年,虎鯨有10年。當時法國有3個鯨豚場館。法國2021關閉鯨豚館的Parc Astérix ,鯨豚都移出到其他國家,該園擁有大型娛樂設施等繼續營運。

Q. 海洋教育應有哪些條件?

A. 以增進大眾對海洋環境的瞭解與尊嚴為目標。認識海洋生物和海洋環境原本的面貌。維護海洋的生態平衡,減少人為活動對海洋生物造成的痛苦和傷亡。積極保育海洋資源,涵養人與海洋和諧共處的價值觀。

Q. 不表演後野柳、遠雄該如何轉型?

遠雄海洋公園即便沒有鯨豚表演,仍擁有大型戶外娛樂設施和其他小型海洋生物的水族館維持原本的營運規模。即使該園虧損仍有整個遠雄集團的財務支持。由於園內所有海豚都來自日本太地,不建議野放回原生地,建議結束引進和繁殖計劃,轉型為收容安置最後一代圈養海豚的設施,誠實解說海豚的來源,並規劃設置海洋保護區。

野柳海洋世界主要依賴表演吸引遊客,目前在水池表演的有海獅、海豚和外國藝人跳水節目。由於場館建於1980年代,空間狹小老舊,建議停止目前的繁殖計劃,修繕現有動物設施準備安置,或逐步移出動物到其他福利條件較佳的場館。該館目前有人類表演高空跳水等,建議轉型為人的馬戲表演場館。

Q. 為什麼要完全禁止?注重動物福利不就可以了嗎?還是一天表演四場變成表演一場,或只有週末表演可以嗎?

A. 完全禁止和減少演出的意義不同。鯨豚演出無論腳本如何,在水池表演即是傳遞可以這樣剝削另一種高智慧、高需求、情緒感受豐富的生命,只要花錢就可以抓幾隻聰明的海豚來演戲。表演物化鯨豚,和海洋教育或生命教育的尊中精神完全背道而馳。減少演出場次只能減少鯨豚勞務,些微改善福利狀態。

Q. 海豚那麼多,為什麼要保育?保育海豚有什麼好處?

A. 鯨豚有高度發展的大腦,複雜的情緒和情感表現,對痛苦的感知力也相對高,因此和別的海洋生物比起,會將其列在動物福利必須優先考慮的名單。保育海豚不只是針對單一或少數物種,而是在保育的過程中,減少人為負面影響,讓鯨豚和其他海養物種及棲地都能存續,生態系的平穩也是人類比較容易生存和適應的環境。

Q. 非保育類的海洋動物,就可以表演嗎?還有餵食秀?不用管理嗎?

A. 野柳和遠雄都有表演的加州海獅就不是保育類,希望未來這個現象也會逐漸退場。

Q. 表演不是可以增加他們被圈養的生活豐富度嗎?

A. 有可能。要看訓練的方法。若是正向的訓練方式,是訓練人員和鯨豚互動與建立關係的時間,也讓鯨豚在無聊的池中生活中有些刺激。訓練的目的有醫療和表演,若不再表演,還是必須維持醫療訓練,以及其他有品質的互動方式,以促進鯨豚福利狀態。

延伸資料

【1983~2014年間世界各地淘汰圈養海豚例子】

1983年:盧森堡,最先為圈養海豚訂定嚴格標準,成功淘汰海豚水族館

1985年:英國訂定嚴格海豚圈養標準並於1993年成功淘汰30間圈養海豚的水族館

1996年:芬蘭,最先禁止海豚進口

1999年:塞浦路斯,最先全面禁止圈養海豚,包括圈養、表演和進口

2002年:匈牙利,禁止海豚進口

2002年:美國夏威夷州毛伊郡:禁止展出圈養海豚

2002年:尼加拉瓜,禁止瓶鼻海豚演出

2002年:巴西,禁止捕捉野生海豚

2004年:紐西蘭,禁止圈養海豚

2004年:波蘭,訂定嚴格海豚圈養標準

2005年:智利,全面禁止圈養海豚,包括圈養、展出、表演和捕捉

2005年:哥斯達黎,全面禁止圈養海豚,包括圈養、展出和捕捉

2009年:克羅地亞,禁止圈養海豚

2009年:挪威,訂定嚴格海豚圈養標準

2011年:斯洛文尼亞,禁止圈養和展出海豚

2011年: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禁止展出圈養海豚

2012年:瑞士,禁止海豚進口

2013年:印度,全面禁止圈養海豚,包括圈養、展出和進口

2014年:美國三藩市,禁止圈養海豚

(資料來源:海豚三十 收復豚地 / 2018年香港民間草擬動物福利法倡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