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不是娛樂 /[影片]當人與野生動物衝突,發生在動物園中時...2022.12.29

休園改建五百多日後,高雄壽山動物園在2022年12月16日重新以試營運的方式重啟。

依照園方的新聞稿表示,這次改建花了5.5億元的經費「壽山動物園友善動物區動物內舍大升級 山屋為動物開了窗 引光入室 改善百分之六十五的通風 空橋擴張網讓遊客隱藏於上 以對動物友善的方式來拜訪動物」(*1),而新聞稿的一大重點是:「新動物園運動不只有硬體上的提升,也讓遊客能有多重體驗動物的生活環境外,還了解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重要性 。」

不過我們於開目前兩日前往現場觀察,發現園區內人猴衝突不斷,那景象與新聞稿中說的「了解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重要性」有蠻大的衝突。

市長於整修後試營運前接受媒體拍攝
【2+1段現場紀錄的影像】

我們16日紀錄的一段影片,動物園工作人員這樣向遊客說:「....以前我們保全有氣槍可以打(獼猴),現在氣槍不行打了,(獼猴)更不怕人」;另一段在17號紀錄到的影片,則是紀錄到工作人員揮舞長棍驅趕獼猴,而在那兒觀看獼猴的遊客也因為保全的行為一哄而散。

而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亦有分享一段紀錄影片給我們參考。

以下是相關紀錄:

試營運初期(2022.12.16~17)紀錄到的影像
當動物園為教育場所時

上段所描述的兩段紀錄,動物園工作人員提供給遊客所見所聞,是否會讓遊客認為面對動物的侵擾時,使用暴力處理,會是唯一解法呢?

而「動物園」屬於《終身學習法》下的「終身學習機構」,而支持動物園存在的朋友,則是認為遊客在動物園現場所「見」、所「聞」、所「聽」、所「感」比觀看紀錄片或其他媒介更對遊客更有影響力因此「圈養」、「展演」有其必要性。

但當工作人員的表現對一般遊客而言,也是「展演」的一部分時,而上面所述的兩段影像的,以動物園「教育」的角色來說,應該是負面的。

衝突的起點與解法

而動物園工作人員也不是沒事喜歡作勢以暴力方式驅猴,這兩段紀錄的前因,是獼猴對遊客手上的食物、飲料、塑膠袋等物品有興趣產生了人猴衝突。

當日也有在壽山動物園宣導的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表示:「人猴衝突多為獼猴知道遊客的塑膠袋內有食物後,拉扯民眾塑膠袋時發生。而避免人猴衝突的方式,就是不要用塑膠袋裝食物(飲料),食物(飲料)收好在背包中不要在獼猴出沒的範圍中食用。」

而當日所見,壽山動物園當下儘管有相關「食物不外露」的靜態平面宣導圖文在園區中,也有頻率不多的聲音的廣播宣導(我們紀錄到的廣播聲音宣傳,僅限17日在 #入場區域 時與18日 #頻率不高 的園區大範圍廣播);而在有限的宣導下,依然有遊客手拿塑膠袋裝食物遊園、又是在獼猴出沒的地方飲食(與相關衝突依然可見),其宣導效益可能並不如預期。

—儘管在其它新聞稿可以看到,動物園有規劃飲食區域,期待遊客可以集中、定點飲食避免衝突,但相關設施似乎尚未完工,後續如何尚待觀察。

園區大門旁的宣導事項,有提到食物不外露
園區內也有少許平面宣導 但依舊可以看到遊客因食物外露造成的衝突
人猴衝突在動物園中何解?

而當壽山動物園可能是世界少見(甚至可能是唯一?)將園區蓋在靈長類動物棲地的公有動物園,而其獨特性,或許人與動物衝突,或許對園方管理階層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也代表可能有無限可能性,開創出獨一無二的特色。

或許園分可以請保全人員以 #宣導勸導 民眾食物不外露 #取代揮舞長棍、可以園區入口設置管制站請入園遊客把食物收好(或在進入前就消滅掉這些食物)、利用現場出現的獼猴,對民眾進行本土動物的認識等,或許都可因此彰顯動物園自許的「教育」意義。

這次高雄市長在試營運重啟時也談到目前壽山動物園為「試營運」狀態,接下來會廣泛收集意見作未來改進的參考。動物園人猴衝突的議題如果可以有更廣泛的討論與重視下,有機會朝向正面的方向前進。

聯合報2022.12.20有一篇《壽山動物園揭新貌 人猴共生最難》有採訪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與「走近動物園」粉絲團管理者蔡穎昌的訪問非常好看,值得一讀,連結放在第一則留言(*2)中。

(而本篇所說的「動物園工作人員」據我們所知應是外包場廠商-----但對一般遊客而言,也會將其視為高雄市政府的一部分。)

後記

改建後的動物園動物福利是否更好?初步觀察起來可能也只有部份動物獲得改善----如長鼻浣熊的場地可能是台灣其他場所空間最大、最豐富的、黑猩猩外場豐富性比過去老籠舍時多一些。但如侏儒河馬的展場,與過往改變不大,其以玻璃透視的設計,對動物可能是有壓力的。

除天空步道範圍與黑猩猩展場有較大幅度改變外 其他部份改變幅度不多,如照片中的水生動物區 侏儒河馬依舊容易被遊客干擾

而主要改建宣傳重點「天空步道」感覺與過去新竹動物園改建一樣,依然是以滿足民眾窺探動物欲望為主、服務遊客的設計------過去動物展演場所遊客俯瞰視角的設計,常被批判是給予動物無形的壓力的規劃,而這次改建的設計方式,是否真如宣傳所說對動物是低干擾的?或許之後還需要更多時間驗證。

解說看板內容依然乏善可陳 不過我們前往之時看板應該還在設置處理尚未完工 值得日後再觀察

關於壽山動物園其他動物展演規劃等,因此次觀察時間不足加上園內許多設施、動物介紹牌等都尚未完工,因此在此就不多作更多討論;未來我們將會再前往紀錄觀察,屆時再分享相關訊息給大家。

壽山動物園是否可如宣傳所說可以讓遊客「了解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重要性」
還是會如新竹動物園改建一樣,最終是以服務遊客遊憩功能為主?
我們將會持續觀察,日後再將觀察紀錄分享給大家

捐款支持動平會

本紀錄由「動物不是娛樂」募款專案執行
此專案以終結戲謔動物作為娛樂型態的展演為目標
相關行動與募款詳情請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