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某些宗教、法事儀式會使用到活體家禽,如替神明開光使用的「開光雞」又或是出現在喪禮中的「帶路鴨」;這些動物在經歷法事後,多半會被隨意棄置,儘管有少數的個體被民眾收養或中途---如網紅 爾娥小姐 就有救援、中途一隻 ,延伸閱讀中也有其他被收養的案例 ,但更多的ㄊㄚ們,在儀式後只能在馬路上亂竄、發生車禍或被遊蕩動物攻擊....
2022年10月4日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特別針對「宗教、法事儀式使用活禽」議題發出新聞,是蠻好的一件事。
儘管宗教法事後將家禽棄養,其實已經違反動物保護法了(過去新北動保曾有懲罰儀式後任意棄養家禽三萬元的紀錄,相關報導請見延伸閱讀)但在法罰之外,也許更需要思考:而這些動物在宗教被利用是必要的嗎?這些「傳統」會有其他替代方式呢?而許多改變可能不容易一蹴可成,那麼在改變期間能有其他可能,減少棄養或傷害呢?
而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 World Animal Day ),是「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的日子;關於宗教、法事儀式會使用到活體家禽的現象,很難很快的有一個大家都能有共識的答案,但問題能被被拿出來有更多人看到、參與討論、這些動物的命運才有更多機會被改變、不當濫用動物的情況,才有機會減少。
新北市動保處新聞稿
《世界動物日,新北動保處推動法事用活禽轉型》
為解決民間殯葬法事使用「帶路鴨」、「開光雞」被棄養問題,新北市政府動保處在10月4日世界動物日前夕,邀請中華道教總會及道教各門派高深道士、法師共計17位、中華道教學院、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新北市政府殯葬管理處,共同研商殯葬使用活禽雞鴨轉型。由中華道教學院從宗教根源研擬可取代活禽轉型方式,期在不違背宗教文化原意前提下,向宮廟教育宣導減少雞鴨活禽使用,減少動物痛苦與儀式後棄置問題,讓宗教儀式也能兼顧動物保護精神。
依據道教傳統,若家中一年內有2名親人往生,為防止喪家連番痛失親人,會以白鴨為牲禮,取白鴨「壓煞」之諧音,有「帶路鴨」之涵義,進行「祭三喪」儀式;在部份神明的神尊開光儀式上,也會使用白公雞俗稱「開光雞」的雞冠血,作為開光媒介。而在這些儀式中的白雞及白鴨,因承接「煞氣」,依民俗不得屠宰食用或留存,在宗教儀式後,即以奄奄一息狀態被棄置、放生。中華道教總會秘書長張肇珩表示,以活禽進法事不一定是唯一作法,可以有替代方案鼓勵民間道士法師配合社會發展,注入新觀念。
中華道教學院講師胡謙益表示,道教配合社會進步,早已不教授使用鮮血儀式,道士可使用具商業機制形式去取代。永濟宮主法高功法師吳紀紘表示,道士修行法力及與神明的交流才是重點,儀式轉型包含使用市場、屠宰廠屠宰過後家禽血液,或重複採集同一隻公雞雞冠血是可替代方式,另外,使用天地水火等元素來抗煞,法力效果不比使用活禽鮮血差。韓式易學主持人韓適宇表示,使用擬態食材及朱墨混合各種聚集天地靈氣集中藥材浸泡的酒,也是一種好的替代方式。
殯葬處說明配合動保處舉報違規業者棄置雞鴨,辦理公會職業講習時宣導動保罰責。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認為許多祀典儀式流傳已久,有其傳統的作法,這些作法到了今日,崇敬的精神不變,對於生命的觀念則可與時俱進。傳統中動物使用的祀典,亦有許多轉型成功的案例,例如傳統不當灌食的神豬祭儀,許多廟方已改以創意神豬取代。
新北市動保處表示,隨著時代潮流更替,在動物保護觀念及宗教習俗間宜取得平衡。動保處為有效解決「帶路鴨」「開光雞」棄養問題,聯合殯葬管理處,率全國之先,推出使用活體雞鴨舉辦法事前填寫「活禽動物登記表」,同時與海山分局、在地派出所及里長辦公室建立檢舉通報機制,舉報違規業者棄置雞鴨,並向喪家和殯葬業者宣導勿丟棄活禽及動保法規與罰則。更偕同愛禽更生人簡碧燕,將祭祀雞鴨收容至中華護生協會,讓所有活禽有容身安命處。但收容有其限制,仍希望能由源頭減少棄養雞鴨的產生。感謝中華道教總會身先士卒及各界幫忙,一同找出替代而不傷害動物的方法。第一階段將由宗教界開始,讓動物能夠有好的歸宿,也逐漸推行使用非動物形式進行科儀法式,讓動物福利更進一步。